“我是零基础,想学乐器,现在教材、视频这么多,是不是入门靠自学就可以”
【这个系列原创文章我十几年前开始写的,是一些跟吉他、跟乐器学习、跟音乐学习有关的思考、经验的总结,主要在个人的网络空间里发布,也经常被其他账号转载或者抄袭,后来发现在各类网络知识问答场景下很多回答者的观点也和我这些文章里的如出一辙,当然某种程度来讲这是好事,本身我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播一些比较靠谱的知识和观点,帮助大家少走些弯路,少受些误导。这些年来我也时不时会修改完善这些文章,当然我知道如果配上图片会更好,进入了视频时代大家对于纯文字越发没有耐心,纯文字的内容越发缺乏竞争力,但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个人精力有限,或许未来有机会再做加图、视频化的工作吧。】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
“我是零基础,想学乐器,现在教材、视频这么多,是不是入门靠自学就可以”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资料图片)
这得从乐器学习的特点说起。乐器演奏和数学、历史等纯知识的学科不一样,乐器演奏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姿势动作的学习,本质上是建立肌肉记忆的一个过程。
我们练习一个新的演奏技巧,应该是先从慢速开始,一遍遍重复这个动作,肌肉逐渐形成记忆,形成惯性,越来越熟练,最终达到可以下意识(大脑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做这个动作的程度。你看舞台上那些演奏家演奏得又快又精确,那个时候他的主要精力其实是没有在思考“下一个音该怎么演奏”的,很大程度上他是在凭着长期练习之后形成的惯性,手指在下意识地动。
肌肉记忆的特点: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身体会把你一开始练习的几遍到几十遍,都当成正确的动作来记忆,而并不会管它是不是真的正确。
因此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时候。当一个动作形成习惯之后,想要改变它就很费劲了。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人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在一开始学琴时的姿势动作就是错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如果想要纠正这些错误的习惯,就必须得用比当初建立旧习惯时所用的练习次数还要多得多的练习次数,才有可能让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而且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可以,只要注意力稍微放松,就可能又回到过去的老样子,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耗时耗精力的事情。
因此,学习乐器演奏的第一个关键是,在学习新的姿势动作的时候,得有人告诉你什么样的姿势和动作才是正确的,也就是你得知道标准是什么;第二个关键是,得有人告诉你要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能够更加正确且高效地去练习这个动作,去达到那个标准;第三个关键是,在你刚开始尝试练习一个新的动作的时候,得有人告诉你你的姿势动作是否正确,是否达到标准了,如果有问题,问题出在哪,该如何去修正。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原理,以为学乐器跟学那些纯知识类的学科一样,看看书、看看视频就完事了,再加上这个时代各种视频教程满天飞,更让大家误以为学乐器根本用不着找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上课,看视频自学就万事大吉了。现在你应该知道自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了:没有人告诉你怎么样才算达到标准,没有人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你学到的姿势是否正确,没有人在你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醒你,你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有没有问题,就算你可能感觉哪里不对劲,也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更何况,每个人的生理特征、理解能力都有差别,即使是让他们去做同一个姿势动作,不同人的反应也会不一样,我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就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同一条练习,不同的学生他练习时遇到的困难之处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是表面呈现出来的问题很相似,其实它们产生的内在原因机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真正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得是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了解每个学生练这个练习时之所以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一开始的姿势动作不对、练习方法不对的话,你练习得越勤奋,其实是把错误的东西练得越顽固,正所谓“南辕北辙”,方向一旦错了,你的努力很可能反而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网上能看到太多这种提问:“新手想自学吉他,我该先练什么?用哪个教材比较好?”然后一堆人在下面回复“你应该先学这个、先学那个”“你应该看这个教材、那个教材”云云。现在你应该明白这种问答的意义非常有限,其实根本不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比起“练什么东西”“用什么教材”,更重要的是“怎么练”。也就是要确保自己的练习是在积累正确的肌肉记忆而不是错误的肌肉记忆。
标签:
企业要闻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